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模式有哪些
關鍵詞:高中化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026-01
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所以,教師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探討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模式,開展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更好地發揮化學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1當前高中化學教學與新課改理念“不協調”的現狀
因長期受傳統授受教學思想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仍是課堂的主宰,沒有充分發揮學生教學主體的作用。
缺少課堂交流和互動,使得課堂死氣沉沉、沒有生機,破壞了課堂的動態平衡和共生性。
教師傳授化學知識通常局限于考試,與現實生活以及工
農業科技相脫離,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脫節。
這些“不協調”的現狀制約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2高中化學教學模式構建的主要途徑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這不但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改革一再要求。
所以,在高中化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使自己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設計者、信息的咨詢者、教學知識的反思者、教學重點的歸納者、問題情景的創設者,從根本上成為學生學習知識過程的合作者、促進者、評價者、引導者和學生情感方面的支持者、鼓勵者,以科學的態度和“謙虛的低姿態”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使每個學生都形成良好的源動力和學習習慣。
2.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當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越來越得到廣大教育者的認可,建立在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之上的教育模式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
課堂不但是學生在學校和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而且也是師生共同度過和共同創設的生命空間,是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交往的場所,在這個固定的場所里,和諧與平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在新改革教育理念要求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合作、競爭、互助的關系,其中平等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所思所想,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和實施者,并從根本上重新審視
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心態。
在這方面可以有效的借鑒“杜郎口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講解者”,教師成為“實施學生課堂講解的布置者和引導者”。
如讓學生自學,閱讀課本和實驗探究酸和堿,教師進行學習指導,然后讓學生到講臺講解什么是酸和堿,他們的組成有什么特征,如何識別以及溶液ph值的測定,最后讓其他學生參與評價。
這種讓角色定位的轉變,這種融洽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掘了學生的潛力,使學生有著積極良好的學習心態,從根本上讓學生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技能。
2.2課堂上引入合作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
眾所周知,課堂是有教師、學生以及環境共同組成的生態整體,在這個生態體內,作為教師一定要視每個學生都是有思想的、都是有主見的一個個體。
一個可以大膽思考、暢所欲言,并可以不斷完善和修正自己、互相互惠交流的空間,是每個學生向往的,只有建立在平等、信任的氛圍下,讓師生、生生之間形成有效的合作和互動,讓每個學生的心靈都得到承認和呵護,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只要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學生“去創造”,而老師也可以在學生的創造過程中“再創造”。
例如,在利用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反應研究中和反應時,沒有明顯的現象證明兩者發生了反應。
學生會想:“怎么知道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反應了呢?”此時可順勢點撥學生,讓他們分成小組自主設計一些實驗進行探究。
學生聯系學過的知識,往往可設計出以下方案: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
加酚酞試液,溶液呈紅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鹽酸,紅色消失;向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較多量鹽酸后,再滴加酚酞試液(或硫酸銅溶液),溶液不變紅色(或不產生藍色沉淀);向鹽酸中加入較多量氫氧化鈉溶液后,再加入少量鋅?;蛱妓徕c溶液,溶液中不產生氣泡,等等。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不同層次和不同要求的問題場景,讓學生通過小組分組合作探討或者有選擇性的選擇問題回答等方式,體現出學生的個體地位以及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在一個輕松、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不斷鼓勵,對于學生的任何回答都要及時的肯定。
2.3以實際生活為切入,調動學生的探究和求知
學習知識的根本目的就是應用,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緊密的聯系實際,把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引入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去解釋去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而且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比如諺語“雷雨發莊稼”,讓學生認識氮和no;在講究金屬汞的時候,可以結合當前小孩玩“汞”中毒事件,讓學生去探究中毒的原因;又如當前社會熱點“霧霾天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社會極端天氣頻發”是否與“臭氧層”有關?冰箱普及與換代?等等,這不但是一個包括化學在內的多學科的問題,而且是一個“人文意識”方面的問題;如何處理廢舊電池?如何處理廢
新課改初中化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1.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工作是教與學的有機統一體。
其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是為了學。
只有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的知、情、意和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學生的學習潛能才能得以充分地發揮。
為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起來,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1讓學生的腦動起來――“多思”。
即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
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于“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
當然,“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
1.2讓學生的口動起來――“多說”。
即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學習中的問題敢于陳述己見,展開討論,以開拓思路、活躍氣氛。
實際上,學生準備發言的過程,也就是思考、運用、鞏固、拓寬教材知識的過程。
善于抓住教學中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及時組織討論。
如講到“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時,進行“權利和義務是否可以放棄”的課堂討論等。
這樣,既啟發了學生思維,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1.3讓學生的手動起來――“多做”。
即鼓勵學生勤做學習筆記,寫預習提綱,編制試題,動手解答,以鞏固知識、加深理解。
所謂“不動墨筆不讀書”。
在課前安排預習,課堂督促筆記,課后布置適當的練習,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學生自己編寫試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2.課堂生動活潑,創設和諧氣氛
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品德理論本身抽象性、邏輯性很強,在教學中更要講究授課的藝術。
2.1語言表達要生動幽默。
在講授概念、闡述理論觀點時,語言表達切忌平鋪直敘,“風平浪靜”,而應有抑揚頓挫,要生動形象。
可選擇幽默故事和繪畫等內容,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接受思想品德觀點。
2.2理論分析可借助例證名言。
講授理論觀點時,可從有趣的例證講起,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加深對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擴展。
漢語中的許多成語、諺語、格言、詩詞名句,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活生生的事例等,都包含著或直接表現著精深的道理。
像“單則易折,眾則難摧”有力地揭示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為惡小而為之”,包含了一般違法和犯罪的關系。
通過這些名言的分析,能將學生帶入到一種理論情境之中。
2.3教學手段應多種多樣。
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興趣,采用錄音錄像、幻燈投影等多媒體教學,還可以通過講故事、舉事例、看圖解意,圖表分析、時事品德報告、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讓學生在聽、看、思、說、演多種器官的并用中,學懂、記牢、運用品德知識。
3.在差異化教學方法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標志是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識記程度,也正是這種過于對思想品德課程知識性的定位,使得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陷入了單一的狀態中,也就出現了傳統意義下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的方法。
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此類教學方法的運用,不但忽視了對學生思維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養,而且影響到了思想品德課堂結構的改革,成為課堂教學內容、方法及組織形式改革和優化的制約瓶頸。
差異化教學方法的實質是以新課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為基礎理論,突破性的把學生進行“分類”,“分類”的真正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開展教學。
也就是說,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對思想品德知識了解的基礎之上獲得新的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區”體驗自己的成長,從而提高每個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
思想品德課程差異化的教學方式的基礎得益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體現的是學生學習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師從“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轉變。
自主學習倡導的是把更多的學習時間留個學生,把更多的發揮空間還給學生的教學的理念。
比如,我講到“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一課,在講這一課前,先讓學生知道,公民的含義,權利和義務的含義,如果單純的用抽象的文字去論述兩者的定義,那么學生對兩者的定義的理解變在無形中增加了約束成分。
4.回歸生活,讓思想品德理論及時得到實踐
思想品德知識學習的內在意義在于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綜合素質、身心修養、價值觀念、思想品德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對自己人生的發展定位尚處在“雛形期”,因此,如何讓思想品德知識發揮出特有的導向和基礎作用,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
讓思想品德課堂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巧設生活場景,
通過教學過程中生活場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學生與課堂的粘著力,使課堂氣氛一直處在活躍的狀態。
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開學生的理解的閘門,從而培養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發散性思維。
5.思想品德知識點的遷移、拓展教學法
思想品德知識是學生的思想支柱,是開展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之一。
思想品德知識點的遷移與拓展的教學法,是以思想品德知識的網絡構建為基礎,因此首先要幫助學生構建一個比較系統和全面的基礎知識的結構框架,讓學生具備知識點的遷移與拓展的結構脈絡。
然后采用關聯發散思維的方式從新編排教學內容,從學生認知的發展模式出發,提出知識拓展的方向。
例如,在講“多彩情緒”一課時,提出這樣的提問:“情緒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當人產生情緒時,人的身體各部分將發生什么變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通過思想品德知識與生物知識的結合,讓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刻,對生物知識也有了突破性的認識。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是教師培養學生的一種手段,學生懂得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掌握對人生的認知規律才是思想品德教學的最終目的,要本著“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注重教學方法的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改觀品德課教學的面貌,提高教學質量。